國內防災團隊(防災中心)介紹

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

 

 

創立宗旨及任務

1992年地球高峰會將工程科技之未來賦予綠色的規範,強調「符合環保」及「生態永續性」。依據地球高峰會的討論,綠色科技應具備以下五項特質:對環境友善的包裝;無污染的行銷;減廢、回收、再利用的加強;能源效率的提升、污染及安全的偵測與控制。永續發展建立在人與人間和諧與合作的基礎上,因此強調領域整合及參與,以提供科技創新及生態保育的共同價值。

本校所處之區域鄰近921大地震災區、彰化之農地污染區、戴奧辛污染區、土石流災害區等,不論在協助災害調查與監測都是最具優勢。此外,中科亦在此落腳,污染防治與環境友善之能源與製程開發不容忽視,應是發展永續發展科技的最佳學術機構。本跨領域工程科技研發團隊以發展現地觀測及災害整治為主要研究主題,提供中部科學園區所需之新技術及對可能造成之環保問題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由此,在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補助下成立之環境保育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有利於環境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近年來亦與鄰近各大學合作籌組防災協力機構、台灣土石流主要建置調查單位等。另由於鄰近富含生態資源之中央山脈,使本校可就近獲取生態環境相關資料,並提供生態保育及經營管理之策略。故本中心之任務將針對台灣環境保育及環境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與監測,並與國外相關研究機構或災害防治單位進行合作,以成為世界級防災中心為目標,所以本中心之成立對於國內環境保護及災害防治將具實質上之助益。

本中心為建立大氣、地表及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已完成北東眼山、興大二塔並與農試所合作設立溪口塔,將以三座通量塔進行CO2監測、水汽及能量通量觀測,及建立氣象、植物及土壤基本資料。高美溼地之選擇有利於溼地生態復育工作之進行,對於溼地豐富自然資源的保存及經營管理策略之擬定有其裨益。精準農業之研究將探討局地氣候和土壤的時間空間變異,對農作物生育之影響及進行高效率之農業經營管理,將於外埔水稻試驗樣區進行多項相關技術研發與測試。中興大學與惠蓀林場中無線網路觀測場之建構,將有助於災害動態訊息的提供與救援機制之啟動。

組織架構

為推動環境保育及防災科技領域之學術發展與技術應用,本校於2006年5月5日第50次校務會議通過成立,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成為本校校級研究單位。本中心設置諮議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及研究發展、教學訓練及推廣服務共三組,整合情形如以下說明:

  1. 整合研究領域及發展:以環境保育及防災科技研究中心為核心架構,整合校內農資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院等各系傑出研究人才,建立跨院系研究平台,分為環境保育組及防災科技組,以通量觀測塔、生態監測、環境復育、小農精準農業、地震減振、坡地災害為發展方向。
  2. 統合協調相關人員與系所,推動設立環境保育及防災科技跨院系學程,開設環境保育及污染防治學程(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防災科技學程(Hazard Mitigation Technology)、遙測與空間資訊學程(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rics)、永續環境學程(Sustainable Environment),提供給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及隨班附讀之社會人士具有大學畢業證書者。
  3. 與校內單位合作:本中心與生物科技中心合作進行頂尖大學第二期農業綠環境研究計畫,與先端產業中心合作開發節能光源技術,並與人社中心合作開設環境倫理、防災教育及人文關懷等課程及論壇,積極籌劃與EMBA班進行環保防災課程與防災技術之產學合作。

 

組織架構圖

 

重要成果

依中心工作業務主要分為三大組,包括研究發展組、教學訓練組及推廣服務組。研究發展組主要任務為執行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以及負責統籌、推動、協調本中心各項研究發展之分項計畫;教學訓練組主要負責舉辦或參與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及教學相關研習,配合中心需求規劃辦理戶外參訪活動、教育訓練活動等,同時執行本中心下四學程招生與行政工作,101年度起更分別擔任本校於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大型計畫中,二分項計畫之主辦與協辦單位,對本校跨領域教育貢獻良多;推廣服務組則負責推廣本中心研發成果,以國內外相關領域公、私營單位為對象,推動本中心產學合作、國際學術合作等業務,並與國外相關研究機構簽訂校對校或研究單位對研究單位之學術合作計畫,及建置跨區域合作平台,以達學術資源共享,提昇本中心國際能見度與地位。

1. 研究成果:

全球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的影響下,農業受到直接衝擊,由於氣候暖化的結果使生產糧食的質與量逐漸下降,而巨大天然災害導致農產損失、水域土砂淤積降低農業可用水,致使近年來農業災害問題日漸頻繁且複雜。本中心為因應全球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之危害,達成農業綠環境及保育之目標,從「永續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為本,進而結合「農業環境監測及復育科技」,且提高農業產量與節能減碳發展及環境保育做全面性研究,以達成「農業打造綠環境家園」之總目標。本中心現有研究群包含水土災害防治科技、結構診斷減振技術與耐震材料、土壤與地下水汙染整治復育、高光譜遙測技術研發、環境監測系統、生態系碳蓄存機制及效能提升共六組。

 

生態系之碳蓄存機制及效能提升

 

結構診斷減振技術

 

高光譜影像資料影像分類

 




上鉤式頸環--橋墩防沖刷保險套

 

2. 教學發展:

本中心主要教學計畫,以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為主要教學發展主軸,推廣本中心教學能力、培養學生整合科學能力,承接101年度「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中區論壇」發掘議題成果及喚醒學生熱情,接續轉型「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培育師資規劃教學課程技巧,提昇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資源暨發展中心一同經營中部教學成果,同時配合本中心開設學分學程進行課程實作及成果宣導,包含永續環境學分學程、防災科技學程等,榮獲2014年2月號遠見雜誌大學專刊評選,中興大學最具特色與好評的學分學程第一名,吸引學生修讀本學程的意願,本學程自成立以來,每學期學生修讀人數也是校內學生修讀人數第一名的學程,期望提升學校教學技巧與學生學習效益,最後仿效中研院資料庫典藏系統,將相關成果進行數位典藏,並更進一步優化為數位電子書,有助於數位學習、網路宣傳與計畫成果推廣。

 

遠見雜誌大學專刊評選第一名

 

(1)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

工作坊海報及照片

 

(2) 開設學分學程及辦理競賽

學分學程校外參訪活動照片
永續環境學程競賽活動海報《看見台灣》紀錄片心得徵件比賽

 

(3) 環境臺灣-典藏永續環境

環境臺灣-典藏永續環境主要數位化內容

 

3. 服務推廣與執行計畫:

主動協助週邊縣市政府災害之科學鑑定及災害防治方法。如國家災害防救中心(NCDR)委託中部地區易致災區域調查分析計畫、辛樂克風災災情調查分析、八八風災災情調查分析、教育部中辦委託全國25所高中職學校坡地安全評估現勘計畫等,並組成環境污染科學服務團,主動協助國內及國際環保問題之解決及科學鑑定,推廣服務項目羅列如下:

 

單位服務項目 說明 委託單位
易致災區域脆弱性因子之調查分析 於易致災畫分區域,調查項目羅列保全對象、道路(替代道路)、橋樑、防洪設施、避難場所位置、救災資源分佈等脆弱性因子。 NCDR
坡地安全詳細評估 對列為順向坡潛勢之地區進行詳細調查與評估,規劃後續之鑽探或觀測及防災系統設置等。 教育部
防災預警分析研判 提供地方政府機關一般性與劇烈性天氣之預報與氣象防災建議,並整合公路防災GIS決策支援系統,提高各項資料整合性運用與道路資訊之掌握。 交通部、經濟部
教育訓練內容規劃 為提昇縣市政府防救災能量,強化各級災害應變中心各編組單位之災害防救業務推展運作能力及提昇緊急應變效率,協助規劃教育訓練課程。 政府各級單位

 

彰化縣二林鎮淹水易致災現地調查地圖
南投縣信義鄉廬山現勘調查記錄
礫石堆積層露頭致災潛勢調查
頭嵙山層露頭鄰近公路致災潛勢調查
莫拉克颱風2009/8/8 22:00雷達雨量校正比較圖
陳有蘭溪流域村里雨量圖
公路防救災GIS決策支援系統圖資更新
災前盤點與重點部屬分佈圖

 

4. 強化國際交流

聘請國際一流之環保防災人才至本校進行訪問或客座研究,發表學術講演進行學術交流,並與國外頂尖研究單位合作跨國計畫,如與美國加州大學楊佳寧教授合作河川棲地復育計畫、與日本北海道大學寒地土木研究所合作河相演變計畫、與日本九州大學及鹿兒島大學合作土石流災害觀測計畫、與美國加州大學合作全球珊瑚礁環境觀測計畫等。為提升學校能見度,不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促進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與國際脈動接軌。

(1) 學術交流

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蒞臨中心學術交流
95.12.14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約
96.09.21與日本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能源理工研究所學術交流
98.03.30德拉瓦大學簽約
99.04.26 兩岸自然災害防治合作交流訪問團
99.12.13與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學術交流


100.01.16~22台日深層崩塌交流
(99年4月台日簽署「強化臺日交流合作備忘錄」)
100.12.06北海道大學來訪
101.11.30美國休士頓大學王克漢教授演講

 

(2) 舉辦研討會

96.10.19~22「2007亞洲通量會議」
97.01.10~12「永續水資源及土壤環境國際研討會」
98.09.30「結構診斷振動控制暨補強國際研討會」
99.04.26~30「 2010國際天然災害防治研討會」
100.08.22~28「台日砂防共同研究研討會」(於99年12月10日簽訂大規模土砂災害防治之合作備忘錄)
101.11.06~09「台奧日雙邊土砂災害之機制、
預測及評估研討會」
103.01.21「坡地崩塌監測與防治國際研討會」

 

未來規劃

  1. 因應中央組織再造成立環境資源部,本中心已設立防災科技學程及永續環境學分學程,未來可成立防災所及永續環境學位學程,或進一步成立環境資源學院。
  2. 設立通量塔、風場雷達,發展更好之氣象、氣候、污染物擴散模式,以作好旱澇、污染及細菌擴散之預報及應變。國內通量塔可以了解移動源、林業及農業種植方式對溫室氣體之吸存影響,強化林業及農業種植策略及改善溫室效應。
  3. 搭配中部多災及特有之生物多樣性建立生態熱點,提供研究人員良好學研環境。並朝結合生物與環境因子之生態系模式作突破性發展,奠定生態保育研究之基礎。
  4. 目前完成全球第一套遙控直昇機載高光譜攝像系統,並建立水稻產量空間分佈遙測技術、水稻營養狀態遙測及變率施肥技術、水稻病蟲害狀態遙測及變率噴藥技術、以建立完善之亞洲小農制度水稻精準管理體系。
  5. 研發設備結構振動防制技術,加速國內醫療院所及高科技廠房相關設備結構與精密儀器防震科技研究及工程應用水準之提昇。針對設備結構與精密儀器設施,進行各種振動源下之特性識別與振動防制試驗與研究,以發展設備結構振動防制觀念及技術。
  6. 發展衛星、無人載具及現地觀測站,建構精密之網狀坡地災害即時監測系統,應用於災害監測調查與災損評估。對於坡地之地文水文特性,建置完善之電子圖資庫,除提供政府防災決策支援系統外,並可代訓週邊國家之防災科技人才。
  7. 持續延聘國外相關領域之優秀博士後研究人才,另外並提供學生出國短期進修,將可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增進學生與研究人員之國際視野及學術經驗交流。
  8. 配合本校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執行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以農業綠環境為研究目標,結合生物科技計畫,有效利用本校研究資源,共享研究成果,創造全方面之研究能量。
  9. 成立國際災害科學服務團及環境污染科學服務團,可協助國內及國際災害及環保問題之解決及科學鑑定,提升國際學術競爭力,期望成為亞洲最重要國際知名研究中心。

 

歷年執行計畫

 

年度 計畫名稱 委託單位
93 加強南投縣防救災作業能力 南投縣政府
93 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 教育部
94 加強台中縣防救災作業能力 台中縣政府
94 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教育部
94 南投縣政府強化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南投縣政府
95 強化台中縣政府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台中縣政府
97 各縣市易致災地區調查計畫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97 卡玫基颱風致災區域勘查計畫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97 辛樂克與?蜜颱風致災區域調查與分析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98 臺中縣災害防救深耕計畫案 台中縣政府
98 98年台中縣市易致災區域調查與分析計畫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98 莫拉克颱風之重建先期評估計畫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99 99年度彰投縣市「易致區域脆弱因子」之調查分析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100 全國25所高中高職學校坡地安全評估現勘計畫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101 苗栗縣3所學校坡地安全初步評估計畫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101 全國12所高中高職學校坡地安全評估現勘計畫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101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委外災防辦公室)防災預警分析研判委託專業服務計畫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
101 陳有蘭溪流域雷達雨量與流量預測模式建置與評估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101 大學校院設立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壇育平臺-A類論壇平臺 教育部
101 101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氣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計畫-永續環境學分學程 教育部
102 大學校院設立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壇育平臺-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 教育部
102 102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氣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計畫-永續環境學分學程 教育部
102 102年度風災水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

 

 

 

 

社團法人臺灣災害管理學會 出版發行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三段200號9樓    電話:(02)8912-7498    傳真:(02)8912-7497    e-mail :service@dms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