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0年9月中度颱風凡那比侵襲台灣,造成南台灣地區的重大災情,中央氣象局於2010年9月17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20日解除警報,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災害應變處置報告之統計,颱風登陸前,共有11個縣市約6,000人進行預防性疏散撤離;至颱風警報解除為止,最後總撤離人數為16,568人。然而,回顧此次颱風的疏散避難操作,仍發現尚有改善進步的空間。颱風警報解除的次日,台灣媒體以「岡山安養院 全部老人半個身浸在水中…」為標題,報導凡那比颱風對老人養護機構所造成的衝擊。報導中敘述凡那比颱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造成高雄縣岡山鎮(現為高雄市岡山區)普德老人養護中心淹水,使得院內坐輪椅的住民一度受困漂浮於水中,經紅十字會與岡山消防隊派人救援才得以脫困。老人半身泡於水中的圖片,於當時不僅引發國人對社福機構災害應變能力的高度關注,更凸顯了水災應變時,另一項需要被關注的議題___災害時需援護者(Persons with special Needs at times of Disaster, 以下簡稱PSND)的概念。 |
PSND是指災害發生時,需要被優先撤離或撤離後需要特別照護的個體,例如,行動不便、需要特殊儀器來維持生命、需要長期看護、身心障礙…等;相對於一般民眾,PSND的個體更需要較多的人力與資源協助其撤離,此外,撤離後,是否有適合安置PSND者的地點,也是在疏散撤離時,需要思考的因素。凡那比颱風期間,普德老人養護中心的住民大多行動不便、無法自行撤離,因此當養護中心開始淹水時,在人力不足且當時無立即外來人力的協助下,造成多數住民在水中載浮載沈的嚴重後果。關於PSND的概念、指標建立方法、以及PSND風險地圖的應用情形,日本同志社大學的立木茂雄教授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與應用,並於2011年底,蒞臨臺灣災害管理研討會進行分享。本文分享立木茂雄教授在PSND的研究成果,期能作為國內災害應變時的參考。 |
|
PSND的概念
PSND是災害發生時,需要被優先撤離或特別照護的個體,此概念可用以下三個面向來瞭解,分別是災害(hazard)、個人(person)以及環境(environment)。災害指的是科學家依據科學評估的結果所劃定的災害警戒區,例如,利用淹水潛勢圖顯示各地區在水災時可能的淹水範圍;個人是指個體本身於災害時,是否有不利於災害應變的條件,例如,因身體機能退化而無法自行撤離、需要長期看護、因疾病而需要特殊醫療器材者等;環境則是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是否不利於災害應變,例如,房屋抵抗災害的能力、鄰里間的互助程度、社區安置災害弱勢者的能力等。藉由災害、個人以及環境三個因子的交集,即可定義出PSND的個體,以水災為例,首先科學家以淹水潛勢圖找出發生水災時可能的淹水範圍,接著,再找出位於淹水範圍內需要被優先撤離或特別照護的個體,此個體即為PSND。舉例來說,行動不便且獨居的個體,發生水災時,若不位於淹水範圍內,則個體無立即性的危險,不會被視為PSND;然而,若個體位於淹水範圍內,則為PSND,災害應變時應要優先配置人力,協助其撤離。
建立指標方面,個人與環境因素決定了PSND指標的高低,如果個人與環境不利於災害應變的條件越多,則個體PSND的分數越高;反之,不利的條件越少,則PSND的分數就越小。換句話說,行動不便、需要特殊維生器材以及獨居的個體,其PSND的分數會比行動不便與獨居的個體更高,發生水災時,前者也更需要優先協助避難與安置。
PSND風險地圖的建立方法與應用情況
PSND風險地圖有助於當地的政府或民間機構事先擬定災害應變計畫,瞭解哪些地區需要事先預置人力,以立木茂雄教授於日本神戶市兵庫區所建立的PSND風險地圖為例,PSND風險地圖的建立方法大致上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1.以災害潛勢圖找出PSND的可能個體,2.建立各別的PSND指標,3.以weighte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方法呈現綜合的PSND指標(流程請見圖3)。
圖3由左至右分別是建立PSND風險地圖的三個步驟,各步驟的作法如下:
步驟一:以科學模式的評估結果,建立兵庫地區的災害警戒區(圖中藍色範圍是淹水警戒範圍,褐色為土石流警戒範圍,桃紅色為海嘯警戒範圍)。接著再與當地的救助機構聯繫,取得其救助名冊,並建立救助名冊內人員的點位座標。最後,套疊災害警戒區與救助名冊內人員的點位座標,位於災害警戒區內且列冊於救助名冊者,即是PSND的可能個體。
步驟二:將步驟一所列出的名單,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為個人(例如,年齡、身心障礙的程度、對維生器材的需要程度等)與環境(屋齡、房屋的建築結構、是否獨居、鄰里互動狀況等)的相關資訊。接著依調查結果建立各別變項的PSND指標,若個體不利於災害應變的條件越多,則PSND的分數越高;上圖的步驟2,顏色越紅(或圓圈越大),表示個體在各別變項的PSND分數越高。
步驟三:以weighte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的方法,呈現綜合PSND指標,使閱讀者可以瞭解哪些地方是PSND的高風險區。上圖的步驟3,顏色越紅的地區,表示PSND的分數越高,為PSND的高風險地區。
應用部份,研究者可依據步驟3結果,優先找出PSND之高風險地區(顏色較紅地區),接著以PSND風險地圖為工具,與當地社區利害關係人(例如,社區民眾、社會福利機構、社區組織、民間慈善單位、政府單位等)進行溝通。溝通目的除了藉由PSND風險地圖來提昇各單位對PSND之風險意識之外,還可透過風險地圖大致上劃分救災單位的負責區域與工作內容,確保PSND高風險地區於災害期間,能有足夠人力與資源進行撤離與安置。例如,圖4顯示日本某地區社福團體的作法,將當地PSND的空間位置標示出來,並用顏色加以區分屬性,粉紅代表有?病在床者的家戶,黃色代表獨居老人,綠色代表老年夫妻家戶,用以確認派遣志工能針對不同屬性的家戶進行其所需的服務。
PSND之未來發展
PSND概念,提醒著風險管理者應要針對災害弱勢發展風險管理策略,並將其納入災害應變計畫之中。透過事先規劃與當地利害關係人合作所建立之災害應變計畫,或許就可降低災害對PSND個體衝擊,而災害專門安置弱勢團體之「福祉避難所」,也是由PSND所衍生。目前,日本針對災害弱勢所擬定的風險管理策略仍在持續發展中,歷次災害事件,也對PSND帶來新思考方向,立木茂雄認為,回顧日本2011年311震災,PSND未來將有三個新的挑戰,分別是:1.極端災害事件的挑戰:PSND風險地圖是依據災害「最可能」發生的範圍進行繪製,並將範圍內PSND個體進行後續減災規劃。然而,日本311強震所引發的海嘯規模遠超過原先災害潛勢圖預期範圍,導致部份地區無法立即做出有效因應。未來研究者應要思考極端災害事件所造成「最大可能」衝擊,並研擬其應變計畫。2.「福祉避難所」設置不如預期:雖然日本於311震災前已撰寫完成福祉避難所設置指南,但是,311震災後,僅有少部份地區能在短時間內設置福祉避難所,大部分地區因為事前未與當地相關機構建立契約,導致需要花費較長時間設立福祉避難所,或是設立福祉避難所設備不夠完善。未來應要更重視PSND研究之應用層面,協助高風險地區利害關係人事前規劃福祉避難所。3.災民資料使用機制:311震後,日本災區救災人力不足,弱勢族群提出需求,於當時不一定可得到政府適時回應;此外,即使當時有志工團體可提供服務人力,協助政府單位處理弱勢族群問題,但政府礙於隱私權考量,而不願意提供災民名冊,使得民間組織力量無法被有效納入救災人力之中。未來應要建立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在災時資料共享機制,使民間組織力量能被更有效運用。
普德老人養護中心事件後,國內開始重視災害弱勢族群議題,根據99年行政院「高災害危險潛勢地區之『預防性疏散避難』研商會議」結論事項,「海上颱風警報或豪雨特報時,村里長應優先掌握高風險之弱勢族群(病患、老弱、幼童、行動不便)名單及保全戶名冊」。PSND研究成果,提供我國在處理災害弱勢議題時,一個可具體操作之參考依據。目前國內於PSND之作法,也處於開發階段,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自民國100年與社會司合作,建立社福機構水災管理機制,目前完成國內所有社福機構水災與坡地災害之風險評估,並正規劃相關水災應變機制,未來也將參考日本作法,針對獨居老人等議題進行災管作為研發工作,期望協助行政單位逐步建立國內的PSND機制。
|